1950年代的呼和浩特,内蒙古博物馆与驼队

呼和浩特阴山一带远古人类活动,有悠久历史。1973年在呼和浩特东北发现的距今50万年前的“大窑文化”发生于与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同一时期的旧石器时代初期至晚期。

春秋战国之前,一些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林胡、楼烦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地区游牧生活。战国时代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打败林胡、楼烦这两个游牧民族之后,在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建云中城。中原华夏民族开始在呼和浩特定居。“赵长城”经过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三十六郡,呼和浩特附近的云中郡就是其中一郡。汉武帝时,云中是防备匈奴的前哨和远征匈奴的基地之一。今新城区的塔利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北魏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盛乐经济园区西。唐朝貞觀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呼和浩特市北蜈蚣坝)。708年(景龙二年),唐王朝在河套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辽代的“丰州”也在这里,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公元12世纪初,女真灭辽建金,仍称丰州,是当时的军事重镇,也是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州邑之一。元朝時丰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文人刘秉忠诗曰:“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

元朝被明朝推翻之后,蒙古人退居塞外,延续北元政权。明朝在漠南地区先后设置了卫所40多处,分别为十三大塞王辖区,当时呼和浩特属晋王辖区,为东胜卫所在地。1388年北元分裂为东部鞑靼和西部瓦剌。15世纪末,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实现“中兴”。1572年,漠南蒙古首领阿勒坦汗(达延汗的孙子)率土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并在今玉泉区境内建“库库和屯”城,从此土默特部从草原游牧过渡到定居生活。阿勒坦汗在此前和明朝订立的藩属关系,阿勒坦汗被封为“顺义王”。明政府于万历年间赐库库和屯汉名“归化”,意思是令少数民族归顺、化一,服从明朝廷的统治。此即归化城(即旧城)。

雍正元年,置归化厅,雍正六年,又置归绥道。

乾隆四年,增置绥远厅同知。

乾隆二十五年,以归绥所属地归化城、清水河、萨拉齐、和林格尔、托克托城增置五通判,与归、绥二厅并属归绥道。

乾隆二十九年,裁归化城通判[4]。

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四年又在归化城东部新建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即新城),后将“归化”、“绥远”两城合并为归化县。

中華民國時期,歸綏市為綏遠省省會 亞新地學社1936年《袖珍中華全圖》的綏遠省地圖

1913年,中華民國將之改名为归绥县,1928年,绥远省成立,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抗日战争时期,日本蒙疆政权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本战败后,复称归绥市。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撤县设归绥市,1954年,内蒙古、绥远合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由张家口市迁到这里,并设呼和浩特市,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5]

1960年,原属乌兰察布盟的土默特旗划归呼和浩特市。

1963年,将土默特旗划归乌兰察布盟。

1970年,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

1995年11月21日,乌兰察布盟的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

1996年5月18日,乌兰察布盟的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