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拥有一支钢笔不仅是一种时尚和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知识的代表。钢笔坏了,师傅们先检查“全身”,然后对症下药,因为笔尖、笔杆和笔胆都是可以换的。
如今各种笔的出现,几乎取代了钢笔和墨水,甚至人们都不用再写字,电脑敲字更为普及。
打称
做秤是个名副其实的精细活儿,精工细作,毫厘必究,才能称的准确。每个准确的尺度,都是师傅们“斤斤计较”为之付出的青春与汗水。
卖冰棍人
一辆自行车上驮着一个铁箱,里面还有个泡沫箱,再在上面盖上棉被,这就是那时孩子们的农田回忆。
只要驮着“冰箱”的自行车一来,农田里面的孩子就会很开心,不一会就都能人手一只冰棍,糯米的,酸角的,菠萝的......
公车售票员
小时候觉得售票阿姨撕票的动作很酷,后面直接收现金时,她每天站在门口,拿着一捆夹子夹着的零钱,那时就很羡慕她,那是我的多少冰棒钱了,现在都是微信扫码了。
酱油售货员
那时的酱油可不是一瓶一瓶卖的,小时候最喜欢帮家里去打酱油了,拿着大人给的空瓶打满散装的酱油,关键还有几毛钱跑腿费可以买小袋的零食,可以说是个美差了。
磨 刀
“磨剪刀,菜刀……”磨刀师傅扛着长凳,提着磨石边喊边四处奔走,这样铿锵抑扬的吆喝声,在那时的街头小巷里不知吆喝了多少年,那拖着长音的调调也印在了每个人的脑海里。
阉鸡
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几乎都养猪养鸡,据说阉鸡师傅一天就能挣几百元!小刀、小剪、小钳、镊子,这些简单工具就是他们的手术工具。切下来的鸡子也是归阉鸡师傅所有!他们认为“以形补形”,所以很值钱。
修伞
以前的修伞也是个技术活,他们走街串巷,不停地吆喝“修伞儿……”吆喝声响过之后,总能招来一些拿着坏了的雨伞前去修理的人,所以你可能还会看到爷爷奶奶家里有补丁的雨伞。
弹棉花
以前的人结婚都会去弹新的棉被,还会作为嫁妆,一般人家也会把旧棉,旧衣服拿去重弹成新的棉被。
木 工
在以前可不是随时就能买到现成的家具,那时的家具都得靠木匠做,比如箱子、桌子、柜子、床、板凳等等,全是木匠手工完成的。哪家盖新房也要请木工,房子的房梁,门窗,雕花,做小机关,都难不到他。
打 铁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旧时打铁匠的真实写照。一个铁砧,几杆铁锤,几把铁剪,外带风箱和火炉是打铁人的基本家当。他们上半身赤裸着,用有力的肌肉,一锤一锤的敲打。
爆米花棒
那时的爆米花棒是用拖拉机车头炸出来的,他们会开到村里,小孩们听到声音,就往家里抬一碗米倒进去,一截一截的白色米花就出来了,孩子们就负责挣着口袋,还会对师傅说:我要一截最长的。
这些存在了一整个世纪的职业,大多数都是技艺上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手艺活,那时的工匠们也享有很高的地位,一门手艺就能养活全家。
而那些曾经占据我们童年画面的人,也随着机器年代的到来,逐渐从我们身边消失,只留在了那一辈人的回忆中!
在你的记忆里,还有哪些已经时代 遗忘的行业?“写留言”分享给大家呗!!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同时也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及时联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