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个人命运犹如一叶浮萍,其行止进退凭一己之力实在是难以掌控。

在清末民初,这一华夏民族亘古未有的大变局之际,传统文人们更是不能像前人一样,继续走苦读,科举,入仕途的平稳而荣耀的老路了。随着大清帝国的日渐衰微,经纶满腹的他们走出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有的沉溺于旧主的知遇成了满清的遗老遗少,比如辜鸿铭;有的则“其命维新”甩掉旧包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比如章炳麟;有的则创办企业扛起了实业救国的大旗,比如以状元实业家闻名于世的张謇。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通州海门。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

张謇的“状元”是怎么得来的

张謇的科举之路并不是很顺利,甚至因为出身“冷籍”都没有参加考试的资格。冷籍,指祖上三代都没有有功名或是做官的人出现的家族,按清朝规定,冷籍不得应试。

在他15岁时通过拜干爹冒名的形式才有机会参加县试,并考中秀才。到随之后来十几年参加了五次乡试都没有中举。直到1885年才高中举人。而彼时,他已经通过长期给淮军首领吴长庆做核心幕僚而成为名扬朝野的“南通才子”了。

在1884年吴长庆病故后,李鸿章和张之洞都请他入幕,遭拒婉拒,决心走科举正途。他更是因为之前在朝鲜代吴长庆写的几篇政论奏折而得到老乡长辈清流党领袖两朝帝师翁同龢 的高度赏识。

展开全文

在道咸同光四朝,翁氏几代累任高官。其父翁心存做过工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兄翁同书做过安徽巡抚,翁同爵做过湖广总督,翁同龢27岁中状元做过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心存、翁同龢父子更为两朝帝师,时称“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 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

翁同龢非常钦佩赏识张謇的才干,他在自已的日记中留下“此君是霸才”的评价,极力予以提携,并希望因此而壮大自己的清流派的力量。

1885年张謇中举后,至1894年,张謇一共参加了四次会试,每次会试作为主考官的翁同龢求贤若渴到了作弊内定的程度。谁知三次都弄巧成拙,误把别人的卷子当成张謇的卷子。1894年慈禧60大寿,特设恩科会试,翁同龢动员心灰意冷的张謇再作最后一试。4月殿试时,翁同龢提携之心已迫不及待,他命收卷官坐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之后,他便劝说其他阅卷官把张謇定为第一,并向光绪皇帝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于是,张謇终于考中状元,授六品翰林院修撰。

张謇书法沉稳深秀、古雅清新,洞达与平实浑然统一。状元及第虽有偶然,但绝非浪得。

分割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