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

编辑

香港由於長期被英國統治,體育發展受其影響至深,早期的體育活動主要由西方人士組織的體育會舉辦,參與者僅限於駐港英軍、商人及外籍公務員等,華人絕少機會或渠道參與。香港木球會於1851年成立,其後香港游艇會及域多利遊樂會等相繼成立。香港賽馬會於1884年成立,於1891年開始舉辦賽馬博彩活動。而英國人亦將在其祖國流行的足球運動帶到香港,於1886年建立香港足球會,同時舉辦特別銀牌賽事,分別為全亞洲歷史最悠久的職業足球聯賽及錦標賽。

20世紀初,香港的華人學生在學校開始接觸體育運動。1902年,香港基督教青年會成立,致力向華人社區推廣體育活動,1918年其屬下的中央會所啟用,設有室內泳池和跑道,是香港首個市民會堂及體育場館。1908年,在校華人學生莫慶[2]等40多人發起組織華人足球隊,參與洋人舉辦的足球競賽,其後逐漸演變成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華人體育組織——南華體育會。

香港中華業餘體育協會於1916年成立,負責推動發展本地華人體育活動,同時選拔運動好手代表中國參加國際賽事。直到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體育發展處於停頓的階段。

戰後初期

编辑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香港的經濟及體育活動步入穩定但緩慢的發展期,香港政府在體育活動投放的資源並不多。1950年11月24日成立「香港業餘體育協會」,協調本地體育事務,並負責選拔運動員參加地區和國際性運動賽事。翌年協會獲得國際奧委會承認,更名為香港業餘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同年亦獲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承認,並於1952年首次以香港名義參加赫爾辛基第十五屆奧運會。

高速發展期

编辑

1976年起,香港每年舉行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其後更成為IRB世界七人欖球巡迴賽中其中一站。此外,香港經常舉辦重要的國際運動賽事,包括:渣打香港國際馬拉松比賽、東亞足球錦標賽、亞洲盃足球賽、賀歲盃足球賽等等。

1973年時任香港總督麥理浩在施政報告建議成立康樂體育局作為咨詢性體育機構,為資助各單項體育總會作出建議,並與港協合作發展香港體育事務。翌年成立康樂體育事務處,統籌體育活動。1982年由香港政府及香港賽馬會贊助,英女皇銀禧紀念基金會出資在沙田城門河畔興建銀禧體育中心,中心具備完善的體育設施及資深的體育管理團隊。1986年康體處所負責的基層體育發展工作撥歸市政局和新成立的區域市政局管理。1989年10月1日設立臨時康體發展局,並於翌年4月1日成為正式公營機構,名為香港康體發展局。1991年銀禧體育中心升格為香港體育學院,並於1994年4月1日併入康體發展局。

主權移交以後

编辑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從而結束了香港長達150多年的英國殖民地身份,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根據《香港基本法》對體育發展作出規定,在主權移交後: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可以自行制訂體育政策。

香港民間體育團體可依法繼續存在及發展,保障原來對體育民間團體機構的贊助政策。

原在香港各體育機構任職的人員均可根據原有制度繼續受聘。

香港體育民間團體同大陸相應的團體和組織的關係為互不隸屬、互不干涉和互相尊重。

香港體育民間團體可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國際的有關團體和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該團體和組織可根據需要冠用「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有關活動。香港特別行政區可在體育領域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單獨地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簽訂和履行有關協議等。

香港回歸後,政府曾多次改動主管體育的部門及機構的架構。1999年12月31日,政府推行市政服務改革,解散原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其基層體育發展工作及原來由兩個市政總署管理的體育設施改由新設立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該署是一個直屬於民政事務局的政府部門。而香港康體發展局則於2004年解散,由香港體育學院有限公司取代其培訓及發展香港精英運動員的工作。

2010年廣州亞運中,香港奪得8金、15銀、17銅共40面獎牌。

香港主權移交前參加五屆英聯邦運動會,其後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香港主辦過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馬術項目和2009年東亞運動會。